手机看新闻

大连高新区:用27年划定城市创新坐标

2018-10-15 09:47作者:房天下

区域概况

1991年,作为国务院批准的国内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之一,大连高新区从当时还是大连城郊的一片原野上播撒下希望的种子。

经过27年的辛勤耕耘,如今的大连高新区已然成为创新活力突出的高新沃土。注册企业1万余家,科技从业人员16万人。旅顺南路产业带闻名遐迩,高新技术企业加速集聚,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先后获得全国首批首家“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等诸多国家级称号及荣誉。大连高新区早已成为东北的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以及创新驱动的样板。

27年来,大连高新区先后经历了三次创业的不懈努力。

第一次创业为1991年—1997年,是高新区艰难起步、艰苦创业阶段。在探索中前进,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初步形成了七贤岭产业化基地为核心,以西安路、星海湾为两翼的园区发展态势,奠定了未来发展坚实的基础。

第二次创业为1998年——2012年,是大连高新区特色培育和品牌打造阶段。从大连软件园破土动工开始,集中围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实施国际化、市场化、特色化、集群化等发展战略,在发展对日外包、实行“官助民办”、建立专业化园区、拉长产业链条、建设人才特区、拓展发展空间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实践。

从2013年开始,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高新区时作出的“又高又新”的重要指示精神,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以“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为核心,以“走向高端、强化特色、创新业态,打造产业、人才、环境高端化科技新城区”为目标的第三次创业。

紧紧围绕建设一流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目标,大力实施“IT+”战略,努力打造“软件和信息服务升级版”、“2025创新中心”两大引擎,重点向着“智能科技、清洁能源+生命科学、海洋科技、数字文创”等“2+3”主导产业方向聚焦发力,使高新区的创新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27年来,大连高新区先后经历了三次创业的不懈努力。
27年来,大连高新区先后经历了三次创业的不懈努力。

创新发展模式 打造城市经济支柱

从建区开始到1998年,高新区经过7年的艰苦探索和奋斗拼搏后,基本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茫然到自觉的历史变迁,初步形成了自我设计、自我开发的产业化发展基地,从此开始了在“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道路上的大胆实践和创新。率先推出了“官助民办”的运营模式,建立起了全国第一个软件产业园区——大连软件园,这一模式在后来的产业发展中起到了良好的带动效应,并在随后的一些科技产业园区建设起到了示范作用,包括在项目、资金、人才的引进等多个方面实施的市场化运作模式,都是“官助民办”这一模式的进一步创新。高新区还采取中外合作模式,与国际一流的开发运营商新加坡腾飞集团合作建成了大连软件园腾飞园区。同时,还积极鼓励有实力建设大规模专业软件园的企业独立建设软件园,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了“筑巢引凤”向“引凤筑巢”发展形态的根本转变。通过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和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高新区以软件信息服务业为主导的特色产业迅猛发展,形成了特色鲜明、链条完备的产业集群。到2012年,以软件和服务外包为主导的特色产业收入已突破千亿元。

截至目前,高新区已引进IBM、惠普、花旗、英特尔等世界500强企业项目和行业领军企业项目130多家,全球10大服务外包企业有7家在高新区落户,许多国际领先的企业公司都在高新区设立了研发中心。仅近两年,又有IBM的中国区第二家创新中心,中国火箭研究院的大连军民融合创新中心,世界最大的医药研发外包公司科文斯医药研发大连公司、南美最大的IT服务公司巴西斯蒂芬尼信息科技大连公司等一批在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高科技企业项目在高新区落户运营。

区域内的华信、东软、文思海辉3家本土企业对日软件出口额连续多年保持全国前三名,继续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同时,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发展迅速。软银科技于2017年将其大连公司升格为中国总部;华为软件云项目被国家工信部定义为“大连模式”并在全国推广;华信计算机荣获省长质量奖;新源动力成为全国唯一商业化量产氢燃料电池的企业,全年产值增长60%;贝斯特公司生产的船桥系统成功列装我国海军;天呈公司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占地3.6平方公里的中捷天呈工业园签约。华录集团入选中国文化企业30强,博涛文化荣获中国最佳旅游产业创新奖,4家企业获评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目前,高新区有1500多家从事科技产业研发和生产

培育创新动能 高等级平台涌现

2017年,高新区R&D占GDP比重由3.1%上升到3.4%。各类高水平平台的成规模涌现,成为大连高新区集聚市场要素资源、培育科技企业创新动能的关键一环。

目前,高新区建有软件测试、集成电路设计、动漫游、光电技术、物联网、云计算等各类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7个。拥有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51家,其中国家级研发机构7家,省级9家;区内高校共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级工程中心(实验室)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4个,省部级工程中心30个。一些企业研发中心和实验室都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英特仿真牵头成立了CAE产业联盟,融科储能产品获得“2015中国原创技术奖”,维德识别芯片在军工民用等诸多领域实现颠覆式创新应用,硅展科技连续第三年获得美国CES创新大奖,藏龙光电实现海外并购后将拥有世界领先的光通讯芯片研发和生产技术体系;非标通讯、机器人、3D打印等特色产业的研发也取得了实质性发展。

营造良好环境 “双创”成为新坐标

近年来,高新区推出了一系列创新措施,启动了“创业大连·高新区示范引领工程”,积极推动新型孵化器培育工程、海内外创业人才集聚工程、科技成果转化工程、科技金融助推工程、创业服务提升工程、创业文化示范工程等“六大任务”,实施了“一区一带一港”即众创核心区、众创新生带、创业e港的“众创空间工程”。先后出台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若干意见(试行)》(即“众创十二条”)、《推动科技创新做活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即“创新十条”)、《支持高校院所和企业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工程》(简称“科创工程”)等政策。同时升级了“海创工程”,将扶持资金额度由原来最高200万元提升至1000万元。

截至目前,高新区已建设众创空间34家,其中有16家通过了国家科技部备案、15家通过省科技厅备案,分别占全市52%和58%;累计新增孵化面积10万方米,新增科技型企业2500多家,仅2017年就新增科技型企业1135家,有百余家创业企业(团队)获得各类投资达7亿多元。同时,还培育了如“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的华微生命、“安全身份认证系统”的秘阵新科技、“超宽带监测雷达检测”领域的中睿科技、“电子设计自动化定制软件开发”领域的芯巧电子等30余家具有“隐形冠军”潜力和“大象基因”的企业。

好房推荐

综述

目前,高新区科技从业人才总数超过16万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占75%以上,硕士1.5万人,博士3000多人。共有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辽宁省“百千万”专家、大连市“海创工程”等国家、省、市各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00余人。

高新区坚持通过举办海创周、实施“海创工程”和“走出去、请进来”的人才引进举措,广泛招引吸收国内外科技人才。还通过建立大人才培训体系,加强与大连24所高校进行合作办学,开设IT相关专业,形成每年近万人的IT人才培养和输送能力。近两年,高新区投资近20亿元,对区域内道路交通进行了改造提升;按照“办全市第一教育”的目标在引进了伊顿国际学校、嘉汇学校两所高端国际学校的同时,又投资7亿多元,新建在建6所中小学校;斥巨资新建2200套人才公寓供科技人才享用。还通过转变政府服务职能、改进工作作风、窗口单位实行无休日办公、为企业人才开辟配偶落户就业、子女上学就医服务通道等,全力优化区域软环境。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置业顾问推荐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精彩评论

亲,登陆后才可发表评论哦~,立即登录

发布 已输入0/200

大家都在看

111

我已经看过并同意《房天下新房委托协议》
看房团报名